“爸爸每天还去锻炼吗/特殊时期尽量少出门吧/可以打打台球下下象棋/没事在院里溜达溜达/我买了一件毛衣给妈妈/别舍不得穿上吧/以前儿子不太听话/现在懂事他长大了……”伴随着熟悉的旋律,李春波再次唱起《一封家书》,为无数个爱与被爱的故事插上深情的翅膀。
1月31日,沈阳日报、沈阳晚报、指尖沈阳APP联合著名音乐人李春波推出“‘牛’在辽宁过大年 一封家书解乡愁”征集活动,仅三天,近百网友参与其中,大家一笔一画的书写,一字一句的传情,将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与祝福融入一封封家书。日前,李春波回沈走进录音棚,为本次活动录制了新版《一封家书》。据悉,新版《一封家书》MV将在今日8时正式上线指尖沈阳APP。李春波表示,一场疫情,远的是人与人的距离,但心和心却更近了。特殊时期,一封家书让人听见家的声音,听见最真实的思念。
聊创作 想给家里写封信,写到一半儿索性拿起吉他
“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好吗……”这首创作于上世纪90年代的《一封家书》以传统朴实的感情,唱出了对亲人真挚的思念之情。但在这首歌曲创作的背后,却隐藏着李春波当时复杂的心境。
“1990年前后我离开家乡到广州打拼,这首歌也算是个人经历吧。1993年《小芳》录制完成,之后的六七个月才得以发行,这段时间对我来说特别煎熬。有一天下午,我突然很想家,就想给家里写封信。写到一半儿时,觉得要不然就把信写成一首歌吧,于是拿起吉他,一边弹,一边写。”
跟大多数人一样,李春波在信中选择了“报喜不报忧”,因为不想让父母牵挂、担忧,吃再多苦,在家人面前也只是一句:“我挺好的!”
聊首唱 连唱两遍感动众多学子,订货量很快突破百万
《一封家书》一经问世,专辑发行量在一个月内就突破百万,李春波至今依然记得自己第一次公开演唱这首歌时的情景。“当时是在中山大学参加活动,唱第一句时,同学们就开始鼓掌,后来整首歌唱完,主办方说需要重新唱一遍,因为刚刚大家只顾着鼓掌了。于是我又唱了一遍,很多同学都哭了。”李春波说。
一个人在外打拼,很多事情要独自面对,很多游子听到这首歌时,往往会触及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这首歌总能唤起异乡人的情感共鸣。
聊书信 书信传统保持,不仅是情感寄托更是文化传承
《一封家书》让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流行乐坛兴起了一股“城市民谣”热,这首歌之所以能被久久传唱,不仅因为它蕴藏了朴素真诚的思乡情怀,更因为它在某种程度上与中国的民族传统文化一脉相承。李春波说,随着时代的发展,“家书”已从信件、电报变成电话、微信,虽然很少再写在纸上,但它的含义却始终不变。
“事实上,我们依然怀念一封朴素单纯的书信,中国人重亲情,家庭观念浓厚,而家书,正是见证亲情的纽带。即使手机再方便快捷,我们也不该丢掉传统的书信表达,以及其背后的情感寄托和文化传承。”李春波说。
聊家乡 沈阳真的“长大”了,感觉这里的空气都是“香”的
李春波现定居北京,但他每年都会回沈几次。“每次回来都有一种陌生的熟悉感,沈阳真的‘长大’了,有国际化大都市的范儿。我特别愿意回家,感觉空气都是‘香’的。离家30多年,无论走到哪里,还是喜欢那一口热乎乎、香喷喷的大炖菜。”
聊到“家乡情结”,李春波印象最深的就是小时候的雪。“那时的雪特别厚,能到膝盖,甚至大腿根。每到冬天,我都和小伙伴玩‘单腿驴’,那是爸爸亲手给我制作的,在冰上滑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想想也有趣。”小时候的年味儿,李春波觉得特别浓。
聊期许 用家书传递祝福和思念,希望疫情早日过去
时光流转27年,这一次,李春波将《一封家书》的歌词做了改编。
对于防疫,李春波的一席话也道出了很多人的心声:“这次回沈,感觉家乡各方面的防疫措施做得非常到位。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回家团聚的心情也越来越浓烈。但疫情还没有彻底过去,为了减少流动风险,国家倡议就地过节,大家可以用写家书的温暖方式,传递祝福和思念。我们一起努力,希望疫情早点过去。待春暖花开,再团圆。”
沈阳晚报、沈报全媒体高级记者 吕佳/文
王勇/摄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浑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