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8/16 上午9:31:36 星期一

研究北宋社会的重要文物

辽博展出世上唯一“交子”拓片

稿源: 辽宁日报 2021-04-16

辽宁省博物馆藏“交子”拓片。

李佐贤编著的《古泉汇》和珍藏的钱币。

金错币。

核心提示

世界最早的纸币叫“交子”,是北宋年间四川用的法定纸币。目前世界上唯一一张北宋年间的“交子”保存在日本,而辽宁省博物馆保存着一张“交子”拓片,它是清代研究人员用制作“交子”的原始印版拓下来的,为研究中国货币产生与发展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实物资料。

买一匹绸缎需要65公斤铁币

在辽宁省博物馆“中国古代货币展”展厅,记者见到了“交子”拓片,版面为竖长形,长16厘米、宽9.1厘米。上半部刻着“除四川外许于诸路州县公私从便主管并同见钱七百七十陌流转行使”字样,下半部刻有房屋、人物、包装物以及3个人正在房屋外面空地上背运货物的图形。

据辽宁省博物馆展览策划部主任刘韫介绍,“交子”又叫“交钞”,产生于北宋中期四川民间,是世界上正式发行最早的纸币。由于这种纸币是以粗麻纸为原料,不易保存,到目前为止,发现的唯一出土的“交子”流失海外,为日本人收藏。国内现在只有辽宁省博物馆藏的这块原始印版拓片,是国内研究纸币发展史的唯一实物资料。

对中国古代货币颇有研究的中国钱币学会专家库资深专家姜力华对记者说:“在今天人们的生活中,纸币显得平常而普通。然而,在一千多年前,‘交子’的出现无疑是人类货币史上一座伟大的里程碑。”

北宋以前,历代流通的货币都是硬币,从贝壳、铁钱、铜钱到白银、黄金,金属货币的历史延续了2000多年,直到北宋中期。据《续资治通鉴》记载:“北宋淳化四年,自王小波、李顺起义后,四川停止铸造铁钱,民间钱益少,私以‘交子’为市。”

“大约公元十世纪末,人类第一张纸币‘交子’在成都诞生。交子不但动摇了具有2000年历史的金属铸币根基,逼使它逐步退出主导地位,而且它的出现比欧洲纸币早了600多年。”姜力华说,当时的四川仍然广泛使用铁钱交易,由于铁钱值小体重,为携带及流通带来了诸多不便。当时“铜钱一抵铁钱十”,每千铁钱的重量,大钱25斤,中钱13斤。稍大一点的买卖,所需铁钱就要人拉肩扛。据史书记载:当时买一匹绸缎,要搬运65公斤的铁币。

“在宋真宗时,四川一些商人就发明了一种收据形式的楮券,代替铁钱流通。这种楮券两面都有印记,密码花押,朱墨间错,临时填写金额,在民间零星发行,人们称之为‘交子’。”姜力华说。

北宋时的四川很缺钱

北宋时期,国家没有实现币值的统一,在货币流通的区域上,全国分为铜钱区、铁钱区以及铜铁钱并用的混合区。当时,由于金属货币的资源有限,加之铸造成本高昂,因此日渐稀少。然而,随着宋代经济的发展,交易越来越多,商品交易量大大超过了货币流通量,以至金属货币供不应求,市面上甚至产生了钱荒,这就为“交子”的产生提供了基础。

北宋以前,四川和全国一样都是流通方孔圆边铜钱。由于战争的需要,北宋决定在四川境内铸造铁钱,并花了近十年的时间,把四川的钱运往都城开封。这样做的结果造成四川铜币匮乏。“那时规定四川为铁钱区,不准铜钱进入四川,这一政策虽然对保持四川经济稳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笨重的铁钱却越来越阻碍着商品的流通。商品经济的发达、铁钱使用的不便、大宗交易的需要,这些条件叠加在一起催生了大额的信用货币‘交子’的出现。”姜力华说。

993年,四川青城山爆发了茶商王小波、李顺带领的农民起义,战争使市场上的钱币更加紧缺。在这种情况下,民间就用当时称为“交子”的单据、票据,私下里顶替铁钱来使用。

994年前后,成都地区仍时有战乱发生,各地到成都从事贸易的商人,为了旅途的安全和解除随身携带大量铁钱的累赘,把铁钱寄存在专门经营存款业务的铺户里,铺户把存款人存放现金的数额临时填写在用楮纸制作的券面上,交还存款人。当存款人提取现金时,要付给铺户一定的保管费。这种楮纸券就是“交子”,功能和使用方法与现在的活期存单类似,而经营此业的铺户被称为交子铺户。之所以叫“交子”,就是交换使用的凭证,这就是纸币的雏形。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人之间的大额交易也越来越多,开始直接用“交子”来支付货款。

据元代成都人费著所著《楮币谱》记载,最初使用的“交子”印制图案讲究,两面印有木屋、人物、隐秘题号,黑红间错,商铺亲笔押字,他人难以仿造。

清代钱币专家的遗存

四川的“交子”怎样会被辽宁省博物馆收藏呢?

刘韫介绍,辽宁省博物馆收藏有一套清代著名货币专家李佐贤编著的《古泉汇》一书,共64卷,17册。同时收藏有李佐贤依每枚钱币形状特制的匣函,里面共收纳钱币3128枚、钱范9个。其中,这张“交子”拓片就珍藏在匣函里。

李佐贤是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进士,不仅是清代极有影响力的古钱币学家、金石学家、收藏家,而且是著名的书画鉴赏家。李佐贤常到街市、厂肆浏览购买古籍、文物,每遇奇钱异币,不惜重金购买。同治三年(1864年),他完成《古泉汇》一书,收录古钱拓本6000余种,钱范75个。这批藏品年代最早的是西周时的原始布,最晚为明末清初吴三桂之孙吴世瑶所铸的“洪化通宝”。其中尤以王莽时期的“金错币”和北宋纸币“交子”拓片最为珍贵。

李佐贤死后,其藏品大部分为罗振玉获得。后来,罗振玉将所得钱谱和这批古钱币携至旅顺。东北解放后,这批文物归辽宁省博物馆收藏。

“金错币”是王莽敛财工具

李佐贤珍爱的“金错币”也在“中国古代货币展”展厅里。

“金错刀币是西汉末年王莽政权所铸造的钱币之一,存世极其罕见,为中国古代钱币之大珍,是中国古钱‘五十珍品’之一。”姜力华说。

西汉末年,王莽建立“新”朝,进行了四次货币改革。

史书记载,王莽第一次进行币制改革是在公元7年,他铸造了金错刀币。这种钱币形状如刀,顶端为环状,面文为“契刀五百”“一刀平五千”。“一刀”二字用黄金嵌成。

姜力华解释,“一刀平五千”就是说一枚这样的钱币可以兑换5000枚五铢钱。一枚五铢钱重约3.5克,5000枚共重17.5公斤。而一枚长73毫米,重约16.5克的金错刀,只用了16.5克铜铸造。用一枚这样的钱币去兑换百姓手中的17.5公斤铜,兑换比例高达上千倍。

“当时,王莽担心这种钱币不会被老百姓认可,于是对钱币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错金技术进行精工铸造。”姜力华说,王莽希望以此增加钱币的附加值,最终能够被大家接受。于是他就创新使用了现代机制币才采用的镶嵌技术,在两千多年前用纯手工技术铸造了技术含量极高的“金错刀”。刀币头部的“一刀”二字,在铸钱时先要铸出浅槽,再将捻成细丝的黄金镶嵌到浅槽里,然后经过打牢、磨平,嵌入的黄金不但不能脱落,甚至不能被轻易剔出。钱币上的文字布局更是疏落有致,字体都用篆书,笔画细长,有如细针直垂,因此,被后世称为“悬针篆”,这种刀币自古就是钱币收藏者的至宝,其原因一是铸量少,流通时间短;二是制作非常精美。

姜力华指出,金错刀币虽然钱文精美,工艺高超,但它是一种虚额大币,违背了钱币流通规律,当时就遭到了强烈反对。

“实际上王莽铸制这种大钱的目的就是为了搜刮民财、收敛黄金。”姜力华说,这种钱的币值相当于5000枚五铢钱,两枚兑换黄金一斤。为了保证收兑黄金工作的顺利进行,王莽还制定了一些法律予以保障,并下令“禁列侯以下挟黄金”,如有黄金就要兑换刀币,否则就强制缴官。因此,王莽搜刮了民间大量的黄金。

“王莽进行的四次币制改革,每次都以小换大,以轻换重,钱越改越小,价越做越大,无形之中把百姓手中的财富搜刮光了。”姜力华说。

王莽推行的货币制度及有关立法,加剧了新朝的灭亡。史书记载,王莽每改变一次币制,就造成一大批百姓破产。犯法人数也不断增加,最后高达数十万人,而朝廷实行的连坐法,使更多的无辜者受害。百姓无路可走,只好揭竿而起。绿林、赤眉起义军攻占长安后,王莽被砍死,仅存在十几年的新朝就灭亡了。 (辽博供图)记者吴限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浑南区!

主办:浑南区人民政府 承办:浑南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浑南区委宣传部 浑南区联系电话
技术支持单位:沈阳市大数据管理中心(沈阳市信息中心、沈阳市信用中心)
政府网站标识码:2101120003 公安备案号:21011202000218 辽ICP备08100350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浑南区人民政府办公室浑南区委宣传部 地址:沈阳市浑南区世纪路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