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日,本报记者以居民身份来到浑南区浑河站东街道锦江社区核酸检测采样点时,意外撞见了一位熟悉的“工作人员”——她是记者的同事、《沈阳日报》编辑王若若。她在这里当起了志愿者,协助社区工作人员把居民填写的检测登记表录入到电脑中。
“跟其他人比起来,我这活儿是最轻松的。”
被“抓个现行”,她连忙不好意思地说。聊起在检测点的一天,她的感受五味杂陈,满满的感动。
“社区里有好几张行军床,都是社工们自己带来的。她们这几天晚上都没回家,就住在这里。这些人当中大部分都是年轻的孩子妈。从去年12月末,沈阳出现确诊病例到现在,有的人已经将近10天没回家了,还苦中作乐地告诉我,晚上睡觉时,仿佛回到了大学宿舍,感觉还挺好。”王若若说。
“手机视频通话,8岁的闺女在那边哭着叫‘妈妈你不要我了?’社工在这边也掉了泪。”“我中午得空还能吃上盒饭,他们忙得饭摆在那都没时间吃,直到慢慢变凉。有的人一天才吃一顿饭,工作却到后半夜,早上又笑呵呵地说‘咖啡能续命’。”“在屋里的社工,打电话通知居民检测,嗓子越来越哑,女声听着像男声;(下转4版) (上接1版)在外面维持秩序的社工,有冻感冒的,流着鼻涕眼泪地坚持。”……
她把看到的,一股脑地倒给了记者,意犹未尽。
她告诉记者,为了加快检测速度,社区把信息表提前发给居民填好,后期再由社工在电脑中录入。居民等待时间更短了,但社工的活儿更复杂了,很多表格字迹潦草,社工们要根据之前的人口普查记录再进行比对核实。
“我们小区的检测今天基本完成了,效率很高。”她挺有成就感。
白天在检测点当志愿者,晚上回报社编辑战“疫”新闻版面,她说:“以前是通过记者的稿子了解现场,现在我是真正走进了现场,更能深切感受到沈阳人的勇敢、乐观和坚韧不拔,感受到沈阳这座城市的精气神儿。”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叶青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浑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