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8/16 上午9:31:36 星期一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沈阳答卷

稿源: 沈阳日报 2023-08-29

芯源微生产车间

特变电工沈变公司研发的第三代交流特高压变压器

2022年8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考察时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必须走自主创新之路。要时不我待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只争朝夕突破“卡脖子”问题,努力把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制造业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

一年来,沈阳牢记嘱托、创新突破,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沈阳新篇章,交出了一份振奋人心的答卷。

活力沈阳,奋发昂扬。创新沈阳,自立自强。

沈阳科技创新

图 鉴

2023年,沈阳科技创新成果层出不穷、突破不断,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了有力支撑——

●新增各类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15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总数达到76个

●新获批全国重点实验室9个,位居全省第一

●新获批国家企业技术中心5个,新获批数量位居东北城市第一、全国第三

●全市科技型企业总数达到19938家,实现全年目标总数的99.69%

●科技型中小企业14022家,同比增长196.5%

●全市登记技术合同6521项,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249.3亿元,同比增长56.11%

●新获批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23家,总数达到35家,提前超额完成三年行动目标

●全市各类创新主体组织项目路演对接等活动830场次,为企业融资超7亿元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必须坚持超前规划、科学布局,发挥科技创新核心区带动引领作用,建设东北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沈阳深入实施科技引领创新工程,高标准、高质量谋划科技创新空间布局,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浑南科技城是举全省之力倾力打造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新旧动能转换发动机、新经济发展示范区。一年多来,浑南科技城建设快马加鞭、一日千里。

3月17日,浑南科技城195个主导产业、基础设施和科技重点项目全面开复工,项目年投资额达到340亿元。6月13日,由世界500强企业采埃孚投资13亿元建设的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项目在浑南科技城开工。浑南科技城对科技型企业、项目、人才的虹吸效应正在显现。

在浑南科技城核心区,辽宁材料实验室一期工程已如期交付,二期建设全面启动。辽宁材料实验室始终处于“快进”模式中。目前,颠覆性技术研究所拥有科研人员174人,包括两院院士6人,教授和研究员89人,已确立了53个具体研究方向。国内首台大型仪器设备——三维原子探针已完成安装调试,标志着实验室分析测试中心已进入“边建设、边运行”的新阶段。该设备可同时向样品施加激光脉冲和电压脉冲,为材料晶界、相界、位错等复杂结构的三维元素分布研究提供更高灵敏度、更高通量的信号探测和技术支持。

一年来,辽宁辽河实验室在技术攻关上不断取得新突破,尤其是工业6G网络、边缘计算与云化控制系统、液压型高运动能力人形机器人、水导激光加工工艺与装备等研究进展迅速。实验室人形机器人方向负责人刘玉旺研究员介绍,人形机器人是当前机器人领域关注的前沿热点,实验室在液压驱动的高动态运动能力人形机器人方面进行了全面布局,攻克了人体下肢运动模拟技术、流体传动控制技术、多关节高度集成技术等关键技术,初步解决了限制高动态运动能力实现的关键卡点,研制了液压驱动下肢双足样机。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必须坚持强化重大科学装置、创新平台的加速器作用,切实打造全面振兴的科技支撑力量。

东北大学即将迎来百年校庆,正在稳步推进的东北大学创新港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大型深部工程灾害物理模拟设施”建设,都将成为东北大学百年发展史上的光辉印记。2023年3月,“超大型深部工程灾害物理模拟设施”项目动工,重大设施9大系统研制正逐步推进。围绕技术研发,已申请了20项关键技术与装置的国内发明专利和2项国际发明专利。

在沈阳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展厅内,智慧教育、智慧城市、智慧医疗、智能机器人等人工智能产品和模型令人眼前一亮。该中心目前饱和算力达到300P,正式获批首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正式纳入全国人工智能算力战略体系。目前,该中心拓展客户200余家,包括辽宁辽河实验室、东北大学、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东软集团等本地重点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算力占用率达97.92%。与东北大学共同孵化的“沈阳·太一”多模态推荐模型,作为辽宁首个大模型,正领衔探索多模态大模型的场景规划与发展方向。

重大科学装置、创新平台承载着汇聚创新力量、支撑原始创新、加快成果孵化、促进产业升级等多重功能,是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主要载体,对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截至目前,沈阳新增各类国家级创新平台15个,国家级创新平台总数达到76个,各级各类创新平台总数达到1479个。

前道浸没式高产能涂胶显影机是沈阳芯源微电子设备股份有限公司最新的精品力作。该款机型采用独创的对称分布高产能架构,满配36 Spin处理单元,搭载自主研发的双向同步取放机械手,可大幅提升整机的机械传送产能和传送精度,能够匹配全球主流光刻机进行联机生产。董事长兼总裁宗润福介绍,这一新产品的推出,实现企业在前道晶圆加工环节28纳米及以上工艺节点的全覆盖,并可持续向更高工艺等级迭代,巩固和提升企业在行业内的技术竞争优势。依托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芯源微不断加快创新步伐,“集成电路前道芯片制程领域用单片式清洗机研发及产业化”项目近期荣获辽宁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必须坚持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围绕“卡脖子”问题,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国家所需、沈阳所能,这是时代赋予沈阳科技创新的使命、重托。为此,重点产业链“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坚“325沈阳模式”应运而生。

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325沈阳模式”即聚焦3个重点,通过重点产业链条、重点龙头企业、重点主导产品,层层递进、重中选重,确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主攻方向;把握2个维度,从关键技术受制于人和进口产品国产替代两个维度,联合重点企业梳理“卡脖子”问题,凝练技术卡点形成攻关清单;抓实5项举措,对攻关清单上的项目分类施策,支持企业通过自主研发、联合攻关、揭榜挂帅、带土移植、基础研究等方式开展攻坚突破。

截至目前,市科技局已制定关键核心技术攻坚81项问题清单和35项技术清单,航空、机器人、压缩机、输变电、重型机械、医疗装备等产业链图谱已绘制完成并通过专家论证。

2023世界机器人大会上,新松机器人展台备受关注。企业研制的4台SR210D工业机器人协同合作,以高精度、高节拍自主完成了点焊动作规划。“白车身点焊机器人工作站”是新松机器人围绕“机器人+行业应用”,打造的一款新产品。该工作站已在知名国产汽车厂商高端车型生产线上成功应用,标志着我国工业机器人已经跨入高端应用行业。

据了解,新松机器人时不我待推进科技自立自强,牵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多关节型工业机器人整机性能优化与应用”项目,提升国产机器人竞争力。在机器人关键零部件研发上,机器人控制器实现完全自主可控,伺服电机和驱动器已经通过应用验证。

一年来,沈鼓集团乙烯三机取得了新的重大突破,年产150万吨乙烯三机顺利交付用户,新一代6+1型11万等级空分装置压缩机研制成功,为国家示范项目配套的世界首台套60兆瓦级空气储能装置压缩机满负荷试运行成功。另外,年产90万吨PDH装置压缩机、LNG储运领域用压缩机等一批关键装备的研制取得了阶段性突破。国家石化、能源、电力等行业核心装备自主可控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沈鼓集团行业龙头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

一年来,特变电工沈变公司着力加强基础研究,努力解决“卡脖子”问题,以数字化贯通制造全过程,进一步提升了企业在我国输变电领域的地位。近三年通过国家级鉴定的30项新产品中,13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17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大部分产品在国家重点工程中实现了应用,为推动我国输变电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低碳发展,实现产业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提供了有力保障。7月15日,特高压套管研发制造基地正式投产,解决了特高压套管无法实现批量化生产的难题。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必须坚持大力培育科技型企业,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形成千军万马齐创新的新局面。

沈阳知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仅仅3年时间便获评高新技术企业,在人工智能深度学习软硬件领域崭露头角。企业项目经理王化琼认为,人工智能是省市重点支持、发展的产业,政府对科技型企业的扶持是全链条、全方位、持续性的,正是得益于此,企业驶上发展的快车道。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举措。在沈阳,像知友科技这样快速发展的科技型企业不胜枚举。一年来,沈阳市不断强化政策引领,大力培育科技型企业群体,引育壮大新动能。出台《沈阳市提高科技型企业增长率实施方案》,开展了科技型企业专题培训会,筛选梳理潜在科技型苗企业,建立“高新技术企业”评价模型,大力培育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发布《沈阳市新发展阶段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若干政策措施》22个配套实施细则,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基础研究、科技创新平台、企业主体培育、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等多个方面对科技型企业予以支持。

截至目前,全市科技型企业总数达到19938家,完成全年目标总数的99.69%,科技型企业数量位居东北地区第一。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达到14022家,提前完成全年目标,继续保持东北地区第一。新增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数量为69家、22家、1家,目前全市雏鹰企业为1453家,瞪羚、独角兽企业256家。

与数量提升相呼应的,是质量的稳步攀升。

2021年,沈阳市高新技术企业营业收入超过1000万元企业有374家。2022年则为452家,较之2021年提升了20.86%。2023年上半年,沈阳市高新技术企业工业总产值1029.62亿元,同比增长10.62%;出口总额80.07亿元,同比增长19.63%。科技型企业的社会贡献度正快步增长。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必须坚持大幅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加快科技成果落地转化、产业化,打造经济新增长点。

沈阳药科大学“化学1类新药盐酸川丁特罗的研究与开发”项目以1.1亿元转让,创造了该校生物医药领域省内转让额突破亿元的新纪录。沈阳药科大学科研处处长赵秀丽介绍,该项目的转化落地,实现了我国哮喘病治疗药物由仿制到创制的重大突破,未来将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年来,沈阳市加快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全面提升惠企政策服务标准化、规范化、智能化和便利化水平。截至目前,全市完成登记技术合同6521项,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249.3亿元,同比增长56.11%。

沈阳市实施科技企业技术合同登记奖励政策,对2022年度技术合同累计成交额超5000万元的58家企业,给予每家最高20万元奖励。实行奖励资金“免申即享”服务模式,让惠企政策“免申报、送上门、快兑现”,变“企业找政策”为“政策找企业”,将实实在在、方便快捷的政策“红利”送到企业的手上。

2023年,沈阳市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建设“奖补”变“股权”政策,对技术开发能力强、中试服务水平高、成果转化效果好的中试基地给予最高500万元股权投资支持。通过政策创新,充分发挥政府资金在中试基地建设中的引导和激励作用,提升中试基地技术熟化孵化、产品研发创新、创新要素集聚、促进科技创业的能力和水平。截至目前,沈阳市备案省级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达到35家。

8月22日,全国首家以服务科研人员创业为主题的“创业吧”在沈阳工程学院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启动。据介绍,沈阳将依托国家级大学科技园,打造7个“创业吧”。此举是沈阳市为充分发挥高校院所科教资源优势、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推动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推出的新举措。这些“创业吧”将围绕沈阳市优势科技资源,打造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输出“快速通道”,搭建双创人才、科技成果、科技企业、科技服务机构交流合作平台,建设创新资源集聚、创新成果涌动、创新活力迸发、创新效应显著的科技成果转化新载体,将科技成果转化率提升到新高度。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岳雨/文 高级记者 张文魁/摄

主办:浑南区人民政府 承办:浑南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浑南区委宣传部 浑南区联系电话
技术支持单位:沈阳市大数据管理中心(沈阳市信息中心、沈阳市信用中心)
政府网站标识码:2101120003 公安备案号:21011202000218 辽ICP备08100350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浑南区人民政府办公室浑南区委宣传部 地址:沈阳市浑南区世纪路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