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路进店”后,地摊主生意红火。王雁摄
于洪区沈辽路上的路边美食城门前食客往来如织,络绎不绝。
6月17日,华灯初上,夜色动人。耳边传来这样的声音:“附近路边摊全都进店经营了,味道没变,人没变,环境却变好了……”由“90后”小伙攒局打造的“门店合作社”创造了多方共赢的新模式:一个150平方米的“路边美食城”,容纳了17家商户。
第一赢 摊/主 不再“看天出活”了
鱿鱼、烤串、煎饼果子……走进路边美食城,一个又一个摊位紧密排布,中间的收款吧台前,一个年轻女孩正忙着售卖酒水。周围的餐桌上,坐满了食客。
董大哥的鱿鱼摊前排起了长队。董大哥笑着告诉记者:“现在生意可好呢,最多一天收入七八百,和以前比,几乎翻了一番。”
做了近五年的流动商贩,董大哥感触颇深,“生意好的时候收入确实不少,可是既要看着天气出活儿,还要经常打游击,这活不好干!”
这次董大哥和其他15家摊主一起将摊位搬进了路边美食城。“本以为路人不会多走50米过来吃,没想到现在的生意比摆摊时候还火!”卖烤面筋的张阿姨说起搬过来后的效果,掩盖不住脸上的喜悦。“屋里干净还热闹,留得住人,而且不用再看天吃饭了,咱们‘地摊军’也过上了打卡上班的生活。”烤串杨大姐也跟着说。
当晚,记者做了一份收入调查,16个摊位一天总营业额共计12000元,净利润达一半以上,平均每个摊位一天净赚375元。
第二赢 老/板 合作经营“做大集”
这个“门店合作社”背后负责攒局的,是一位90后小伙,叫丁东。
去年他投资了一个烧烤店,结果赶上疫情,生意受到很大影响。丁东主动找到经常在附近出摊的地摊主,将合作的想法透露给大伙,立刻得到了响应。“回来后我就找人把包房砸了,重新装了排风管道,统一采购了档口货架……”更为细心的是,他为每个摊主安装了专属电表,“电钱自己家算自己的,这样大伙儿心里都平衡。”
“拎包即住”的服务水准赢得了地摊主们一致好评,大家抱团取暖,合作干事的热情充分被激发。“因为目前的房子只有150平方米,为了保证大伙的利益,我们在招租的时候采取错位经营,每一种品类只招一家入驻。”
丁东将中间区域改成了酒水柜台,而这个部分的收入归他所有。“现在一天的酒钱差不多1500元,利润也能达到300多元,从整体出租加上每天酒水盈利的情况看,要比去年同期多挣三分之一。”
任何时候“诚信经营”的招牌不能丢,丁东与摊主们签订了“合作公约”——不能卖高价,不能卖腐烂食品。
第三赢 城/市 也是“受益者”
一边是百姓的“人间烟火”,一边是城市的“干净整洁”。
在复苏经济与城市治理之间,如何寻找到一条平衡之路,这也是于洪区行政执法部门苦苦探寻的方向。而这种“小店合作社”无疑是很好的尝试,让“烟火缭绕”与“干净整洁”这一对矛盾体变得和谐起来了。于洪区城东湖街道执法科的佟睿认为,这满足了周边居民的生活需要,又解决了就业问题,推进地区夜经济复苏发展。如此尝试,曾经的流动摊主、饭店经营者和这座城市,三方共赢。“如果复制推广这种模式,那么,将为地铁口、商超门口创造2000个就业岗位。”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徐娜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浑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