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穿上防护服,全身衣服没一会儿就湿透。急救车转运一位密接者,至少需要1个多小时,急救人的汗水流成河……8月9日,沈阳急救中心皇姑第二分中心站长张义龙告诉记者,“我们开玩笑说,谁要是有关节炎,就夏天来干咱们这个工作,保证能治好。”
三伏天,在人们贪恋着空调房中的凉爽时,却有这样一群人,戴着口罩,穿着防护服,乘坐不能开空调的急救车,奔波在沈城的大街小巷,承担着疑似新冠肺炎病人和部分密切接触者的转运工作,为守护城市安全,坚定拉起“防疫安全线”。
忍耐高温 严密防护下他们在大量流汗
一周前,张义龙团队接到任务,负责转运重点地区回沈人员。“这些回沈人员核酸检测结果为阴性,但是都有发烧反应。”张义龙介绍,“最近天气较为炎热,总有人因为吹空调感冒,或者患热伤风,导致体温高于37.3摄氏度,这样的人就需要从定点隔离酒店转运到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北陵院区。”
最忙的一天,张义龙团队共转运了五名患者,跑了四趟车。“戴上口罩超过三分钟,就感觉不想再说话了,捂出的汗水流到嘴里。”张义龙说。而一趟转运,少则一个多小时,多则三个多小时。更重要的是,转运结束后,急救车、急救人员还要到市第六人民医院做洗消……在严密防护下,急救人员一直在大量流汗,却无法补水,有时会有中暑的感觉。
感受温情 不懂汉语的母亲用英语说“谢谢”
转运过程中,总有各种意想不到的难题。在棋盘山一家酒店,一名体温超过37.3摄氏度的密接者需要转运。这是一个从海外归沈的20多岁年轻人,他和母亲一同返沈。让张义龙意外的是,由于母亲不同意孩子转运,双方连续沟通了三个多小时,张义龙也进入酒店帮忙劝说,最终成功转运。
转运过程中,也有意想不到的温暖。从海外返沈的德国一家三口,乘坐包机抵达青岛,在酒店隔离14天以后,回沈居家隔离。居家隔离期间,两岁的孩子出现发烧症状,体温超过38摄氏度,需要尽快转运。张义龙对这家人印象格外深刻,不懂汉语的母亲一直用英语说:“谢谢。”略懂汉语的父亲看到他们就说:“你好,辛苦啦!”张义龙表示:“那一刻我们还是感觉很温暖的。因为无论国内、国外人士,只要需要转运,我们都会尽全力,履行急救人的义务,做好本职工作。”
不辱使命 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有担当
让张义龙印象最深的一次转运,是今年2月4日那天,刚刚接班的张义龙就接到急救指令:“请到朝阳市二院转运患者。”张义龙带领团队迅速全副武装出发。在路上,他们了解到,需要转运的是重症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在充分了解病情后,转运小组决定使用负压仓进行转运。一路上,他们不断与当地医生沟通,四个小时后,急救车抵达朝阳市二院。那是一次时间很长的转运,更让张义龙紧张的是,在帮忙搬运患者的过程中,他的防护服不小心被划坏了。“当时确实很揪心。”张义龙说,“但是,那一时刻更重要的是,尽快将重症患者转运到沈阳,抢救他的生命。”
“2020年度第一批最美沈阳人”颁奖大会上,张义龙被市委宣传部命名为“2020年度最美沈阳人暨最美抗疫人物”。在会上,他看到一名沈阳驰援武汉护士的采访视频,这名护士说:“国家真正需要你的时候能有几回?既然这次需要了,你就应该冲上去!”张义龙说:“这句话说出了我们所有战疫一线工作人员的心声。”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主任记者 封葑/文 王雁/摄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浑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