逄龙与本报记者连线
忙于检测的逄龙。
逄龙是一名刚刚30岁的检验科医生,去年底入职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转年就迎来了职业生涯的挑战——新冠肺炎病毒核酸检测。让她更没有想到的是,接下来她又迎接了更大的考验——支援大连进行核酸检测。8月10日,记者连线正在居家隔离的逄龙。她说:“加入沈阳市支援大连应急新冠核酸检测医疗队,投身到大连战疫一线是我人生中无比光荣的一段经历,与战友并肩作战,开创了我人生中诸多个第一次,让我终生难忘。”
第一次逆行集结
党员的责任和使命
7月23日中午,逄龙被医院派出完成支援大连应急新冠核酸检测任务。“时间不允许我去思考,我立即回家收拾行李出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意识到肩负的使命,我没有丝毫犹豫。一路上,我担心的是:我能否顺利完成这人生中的第一次紧急任务?”
那天深夜,逄龙和队友们抵达大连,并在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集结。“我们的队伍里有60后、70后、80后、90后,大家没有犹豫,都奋勇当先。”
第一天工作
连续干了15个小时
第二天一大早,在核酸检测队领队、沈阳市疾控中心微生物检验中心主任董雪的带领下,逄龙和队友们开始搬运实验物资、对实验室布局进行调整,并安装和调试了实验仪器。
按照每个人的工作经历,董雪将队员分组排班。“我和王佳负责样本的接收核对工作,王佳对处理大量样本很有经验,我跟着她迅速进入了高效工作状态。当天下午1点到晚上9点多,我们陆续接收了900多份样本,并进行核对和编号。”
不久,逄龙和白佳玉进入核酸检测的核心区。“核心区空间狭小,我们工作需要格外小心,相互配合完成核酸提取。”由于精神高度集中,逄龙丝毫没有感觉到疲惫。4个多小时过去后,已是次日凌晨1点多了。逄龙脱去防护服休息片刻,继续进行加模板上机扩增。“那天连续工作了15个小时,我感觉自己真的成为一名战士了。”
第一次检测量突破 完成4200多份样本
不久,第二批5名队员加入队伍,检测地点也转移至大连市儿童医院中心实验室。7月28日,逄龙接受的第一个白班任务就是“抢时间、抢工作量”,完成4200多例的样本检测工作。拆样本、编号,并负责核心区所需实验用品的供应……白班的工作节奏非常快。
“其实我当时非常着急。”原来,1个多小时过去了,逄龙和队友准备的样本才供应上核心区核酸提取的用量。随后逄龙便进行试剂配制和加模板上机扩增的工作。为了赶进度,不让扩增仪停止运行,逄龙内心十分焦急,与时间赛跑,一刻没有停歇。从早上8点直至晚7点,逄龙才完成手中的工作。
“董雪得知我一天都没吃饭,非常心疼。其实,我那时一心只想着加快速度,不想因为我这个环节拉慢整个组的工作进度,完全忘了吃饭这件事。”经过一天辛苦工作,逄龙所在小组第一次合作非常成功,顺利完成了4200多份样本的检测工作。“看见在核心区工作的同伴湿透的内胆衣,我不禁为他们竖起了大拇指!”
第一次当“战士” “我们也在守卫大连人民”
“在检测过程中,每做出一份阴性标本,我便多了一分安心,仿佛是自己守卫了大连人民一样。”经过十几天的奋战,截至8月5日,整个团队一共完成98000人次的核酸检测,在整个支援大连的全省16支核酸检测队伍中检测量名列前茅。“我们每个队员都竭尽所能,多做样本。”
在大连支援期间进行核酸检测和在市四院实验室有什么不同?面对记者的问题,逄龙说:“原来市四院实验室就很忙碌,但经历了大连支援后,觉得在医院实验室里做核酸检测都不是事儿。支援期间,从数量和工作时间上比在市四院多太多了。我为自己所在的核酸检测团队而自豪,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学到了很多。”
经过多天的奋战,新增病例越来越少,疫情得到有效控制。8月5日,逄龙和她所在的支援队接到第二天撤离的命令。“十几天紧张的工作让我们团队亲密无间,十几天的生活让我对大连这座城市有了特别的感情,真心希望疫情过后,我们能再相聚。”逄龙说。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主任记者 尚志文、记者迟敬/文 主任记者 李浩/摄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浑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