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沈阳市的居民在排队开始核酸检测,一座城市的战疫就这样打响。《-23℃,暖!》、《-23℃!这个无法折叠的口罩,看得让人心疼》……这两天,新华社、人民日报、央视新闻三大央媒组团儿点赞沈阳抗疫人,引发了无数网友共鸣。尤其是视频中的那只“冰冻口罩”,更是让人泪湿双眼。1月5日,沈阳晚报、沈报全媒体记者在沈北新区地雅新居采集点,采访了这只“冰冻口罩”的主人——沈北新区正良街道民丰社区网格员金英爱。
心疼 美女变“大白”,口罩内层覆盖了一层冰
1月4日、1月5日,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三大央媒组团儿点赞沈阳抗疫人。短视频中,社区网格员金英爱摘下口罩时发现,口罩内层覆盖了一层冰,已经无法折叠。
其实,2020年9月,在沈北新区邻居节期间,本报记者曾采访过金英爱。彼时的她,时尚、美丽、声音甜美,而此时再次看到金英爱,她穿了两件大棉袄,戴着口罩、帽子,还有眼罩,远远看去整个一个行走的“大白”,不是她打招呼,记者根本认不出她。
她依然热情,但声音沙哑。问起原因,她答:“喊的呗!第一天时没经验,为了维护秩序,让大家保持安全距离,只能喊。我这还好,还能说话,我们书记,至今还说不出话来呢。”
说起被三大央媒刊发的视频和照片,金英爱说,那是热心居民拍的。2020年12月31日开始,金英爱和其他15位同事一起,组织辖区内的两万多人进行全民核酸检测。在总结第一天经验的基础上,2021年1月1日开始,社区决定采用微信里通知、楼下喇叭喊,统一接送居民检测的办法。“一次最多30人,由我们这些网格员统一接送到采集点检测,这样就避免了居民排大队挨冻,也防止了人员聚集。”金英爱说。
1月2日,在明华香域兰溪小区2期,因为条件有限,采集点安排在了室外的帐篷里,帐篷里的温度跟室外差不多,所以一整天,金英爱和同事们几乎都在室外。金英爱本来戴了厚手套,但因为要不断发微信,通知群里居民按序、按时下楼,所有手套根本戴不住。当天室外温度最低-23℃,她的手不到10分钟就冻麻了。她硬是用那冻麻了的手,工作了12个多小时。至今,金英爱的手背上,还有当时冻出来的密密麻麻出血点。而呼出来的哈气遇到冷空气后,被冻结在口罩上,于是口罩被冻僵了。恰巧这一幕被居民拍了下来。
“那两天真的是太冷了,回到社区后,我们好几个同事暖和了好久才缓过来。”金英爱说。但是身子缓过来了,她们也没能下班回家,而是将当天的检测数据统一录入电脑后才回家。
心酸 6岁的儿子抱着妈妈不让走
金英爱的父亲在她4岁时就去世了,母亲在韩国,6岁的儿子一直由她带。她加班,做业务员的丈夫就得请假在家带孩子。因为连续几天,金英爱都是早晨6点出门,晚上十一二点到家,儿子看不到她,哭着喊着找妈妈。
1月4日,第一轮核酸检测完毕,金英爱和同事们又整理了一天的数据。社区领导照顾她们几位妈妈,让她下午5点下班,晚上再到街道参加下一轮核酸检测的培训会。于是她有了两小时回家的时间。儿子高兴坏了,但还没跟妈妈亲密够,妈妈就又穿上外套走了。孩子哇哇大哭,金英爱眼含热泪回到了工作岗位。
金英爱是去年7月考入民丰社区担任网格员的,去年年初疫情防控期间,看到当时的医生、护士、社区干部和志愿者们不顾个人安危,冲锋一线,她非常敬佩。“今年终于有幸成为了其中的一员,我感到十分荣幸和高兴。虽然辛苦,但我很自豪。”金英爱说。
欣慰 居民们微信群里纷纷感谢
因为组织得力,民丰社区居民们的第一轮核酸检测十分顺利、有序,居民们好评如潮。大家纷纷在微信群里说:“我们没挨冻,你们受累、受冻了!”“是你们的付出,保护了我们。”金英爱感慨,看到居民们的这些话,她所有的付出和委屈都值了。
说起网上网友们对她的好评,金英爱说:“其实,我只是数以万计的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中的一员,大家这些天都是一样的,都累、都冷,也都苦,只是我恰巧被拍到了而已。那些参与检测的医护人员、社区志愿者们,也都在寒风中从早忙到晚。大家都不容易,但能保护我们大沈阳,我们都无怨无悔。”
采访结束,金英爱还通过沈阳晚报、沈报全媒体,向所有关心、关注她的网友说:“谢谢大家!也请广大网友们放心,通过几天的调整,现在所有的采集点都转移到了室内,我们不会像第一轮那么挨冻啦,请大家也要保护好自己。”
网友 有你们真好
网友“晓明”:身为沈阳人,亲身感受到了他们的不容易,说一声谢谢,多一点理解,挺过去就好了,沈阳加油。
网友“木掌柜”:零下20多摄氏度的天气里,你们不畏寒冷,坚守岗位,沈阳加油!辽宁加油!
网友“姜爱进行到底”:莫名的鼻酸,莫名的心疼,有你们真好。
网友“小明同学”:万家灯火里,一定有你们的光。
沈阳晚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王彩丽 摄影记者 王勇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浑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