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工作就是“舍小家、为大家”。
送菜途中顺道检查商户防疫情况
通过视频电话,询问居家隔离人员生活需求
8月12日13时许,结束了与居家隔离人员小雪(化名)的视频电话后,朱杨阳拎起事先准备好的新鲜蔬菜,戴好口罩,向社区另一户居家隔离人员的住处走去。朱杨阳一边走一边拨通了对方的电话:“哥,我大概10分钟后到,还是老样子,我把今天的菜给你放在门口了。”就在送菜的途中,朱杨阳又检查了两家商户的防疫情况,还想到了如何化解居民王大爷和邻居因房屋跑水而引发的纠纷……
在前后不到半个小时的时间里,朱杨阳处理了四件待办事项,而这些“小事”不过是她日常工作、尤其是疫情防控以来诸多任务中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一小部分。
我是党员干部,就要多干活、默默地干活
1986年出生的朱杨阳是西华社区年龄第二小的社区干部,从普通的社区工作者到走上领导岗位,朱杨阳时刻提醒自己,要更加努力地工作、要起到党员带头作用,要多干活、默默地干活。
文章开头提到的对居家隔离人员的管控与服务,是最近一段时间为应对新的疫情形势,朱杨阳在原有工作基础上新增的内容。按照要求,朱杨阳每天会与隔离人员进行4次视频电话、4次视频测温、2次定位,通过不间断沟通,确认他们没有外出,身体是否健康。
22岁的小雪就是个鲜活的案例。本来想到沈阳打工的她,刚到沈阳简历还没来得及投出,就被告知需要隔离。在接到隔离通知后,小雪的情绪一度很低落,在了解小雪的实际困难后,朱杨阳一边利用自己是心理咨询师的专业优势安抚她的情绪,一边带上小雪的简历在走访排查时,挨家联系辖区驻街企业,希望能帮小雪找到一份工作。几天后,一家影楼向小雪抛出了橄榄枝,打算聘用她为员工。得知解除隔离后就能直接上岗,视频中小雪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了。朱杨阳告诉记者,最多时她同时负责了8名居家隔离人员的管控工作。如果再加上社区正常运转的各项工作,加班加点是常态。
国家有需要,必须冲到第一线
2020年初,因为疫情的原因,朱杨阳把年仅5岁的女儿送到了婆婆家,三个月没能回去看女儿。在社区门口测温、在核酸检测点值守、带着登记册挨家排查出行轨迹……“能不想孩子吗?但忙起来也就没时间想了。”在那段时间里,朱杨阳没有给女儿打过电话,而是把女儿的照片设置成了手机屏保,不时拿出手机看看“女儿”。“一方面我下班时孩子都睡觉了,另一方面也怕听到声音更加控制不住心中的思念。”虽然已经过去了一年有余,但说这话时,朱杨阳还是哽咽了。而她那甘甜的声音中,夹杂着一丝沙哑。“每天在工作中说话太多了。”朱杨阳的眼里噙着泪花。
今年年初,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朱杨阳的父亲因心脏不适需要做手术,但她没能去医院陪护父亲,即便是中午和晚上的工作间隙,她也奔波在疫情防控的工作岗位上。“我有十二年党龄,社区工作就是‘舍小家、为大家’。家人也知道我是为了给更多的百姓送去保障,所以他们都理解我、支持我。”父亲在手术后给她打电话:“咱是国家的孩子,任何时候国家需要,必须冲到第一线。有国才有家,忠孝并不冲突!”说到这,晶莹的泪珠终于滑下了脸颊,“我心里对家人是十分愧疚的。”朱杨阳说。
坚持不懈,把一件件小事做好
在采访之初,记者曾想过挖掘一些更为惊心动魄或者更加感人肺腑的工作点滴。但在朱杨阳的讲述中,更多的是一个又一个平平淡淡的“琐碎小事”,并非轰轰烈烈,却让听者十分动容。
一个很小的细节,击中了记者的心。采访当日,朱杨阳身穿了一条浅灰色的速干运动裤,膝盖的部位却有块凸起。原来,每天高强度的排查、走访工作,日久成疾,朱杨阳的膝盖积液严重,为了不影响工作,她每天只能靠贴膏药止疼。见记者发现了自己的“小秘密”,朱杨阳说,每个社区工作者都很不容易,而社区居民们也非常可敬、可爱。“西华社区是老旧小区,每个小区都有多个进出门。疫情严重时,为了居民的安全也为了便于排查,通常每个小区只留一两个门供居民出入。有的居民明明家门口就有出入小区的大门,因为疫情防控却要走到小区的另一端才能出入,但大家普遍都很支持、理解。”虽然工作辛苦,付出的过程中朱杨阳也收获了感动。“在年初全民核酸检测期间,有的居民默默地给社区工作者们送热水,将热腾腾的包子塞到大家的手中。”朱杨阳说,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去做一些惊天动地的大事,能坚持不懈地把一件件小事做好,同样不容易。
如今,朱杨阳又有了新的设想,她希望各行各业的人可以通过更容易接受的方式,参与社区的防疫工作。比如,在走访中朱杨阳了解到西华社区里有一位坐拥千万粉丝的网红,她希冀未来可以将这名网红吸纳到志愿者团队,协助社区拍摄一些与疫情防控有关的公益视频,扩大疫情防控的宣传力度。
沈阳晚报、沈报全媒体主任记者 关彤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摄影记者 李浩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浑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