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0全民宅家期间中国居民睡眠白皮书》(下称《白皮书》)发布,在各省市睡眠作战大PK中,辽宁因是“最早起的地区”被点名。虽然作为“勤劳蜜蜂”C位出道,但是一个不可忽略的事实是,《白皮书》显示疫情期间中国居民的人均睡眠时间整体延迟2-3个小时。为什么会熬夜?采访中不少受访者表示“情非得已”,其中受邻居影响成为被吐槽的焦点。记者从我市多家医院获悉,这段时间熬夜对身体造成的影响已经反应到了就诊上。
辽宁是宅家期间最早起的地区
《白皮书》是由中国睡眠研究会发起的,调查采用头条指数洞察和随机问卷抽样两种方式完成,调查对象覆盖19岁—80岁年龄区间。内容涉及疫情期间的生活和身心健康状况,疫情前后的睡眠状况、睡眠习惯以及疫情过后人们对睡眠和健康的期望举措等多方面。
调查显示,宅家期间全国居民平均睡眠时间增多,人们逐渐失去了早起的动力。在各省市睡眠作战大PK中,辽宁省成为最早起的地区,湖北省平均睡眠时长最长。《白皮书》显示,宅家期间中国居民的人均睡眠时间整体往后延迟了2-3个小时,24时后就寝的人占比从宅家前的10%上升到23%。
熬夜背后的情非得已
为什么会熬夜?调查发现,占比80%的人有晚睡的习惯,即使人们宅家拥有睡眠支配自由,但也习惯性晚睡。在记者的采访中,不少居民表示熬夜是因为“情非得已”。
疫情期间被迫熬夜的首先是中小学家长群体,家长代表蔡女士告诉记者,由于孩子没有正式开学,作息时间被打乱,出现了晚上晚睡早上晚起的循环,导致家长的作息不得不为此延后。“我们是跟着客户的时间走的,客户睡得晚我们只能睡得更晚。”说这话的是“云经济”代表龚先生。疫情期间,不少实体行业搬到了线上。夜深人静之时对于不少人来说是一天中刷手机的主要时间段,为了吸引客户注意,不少刚上线的生意人也和微商、代购一样开始熬夜发广告。
受邻居影响不得不熬夜
“不是我想熬夜,是邻居活力四射。”在记者的采访中,受邻居影响被迫熬夜成为被吐槽最多的理由。
宅家期间,作息时间变化、宅家运动增多、家庭关系紧张,都不知不觉影响到了邻居。在大连市甘井子区柳林园,原本非常和睦的小区居民,在疫情期间对噪音扰民的抱怨多次出现在业主群中,甚至有楼上楼下邻居为此大动干戈直至报警。
除此之外,深夜直播导致楼上楼下彻夜无眠成为邻居最诟病的问题。疫情期间,各大直播平台用户增多且活跃起来。很多主播为抓住受众中的“夜猫子”群体,在深夜里活力四射,结果导致楼上楼下的邻居跟着辗转难眠。疫情宅家期间为此引发的邻里矛盾曾被媒体扎堆报道,本报也曾报道过相关案例。
■影响
来脱发专诊就医的大多近期常熬夜
在大连市皮肤病医院,皮肤科一病房主任赵文发现,自恢复门诊正常诊疗以来,来脱发专诊就医的患者有所增多,而且与之前斑秃和雄激素脱发占接诊比例较大不同,最近接诊的患者多为休止期脱发。
经病情及病史询问,赵文发现大部分患者近一段时间都有熬夜的情况,比如一位女性患者,她说自生完孩子后就有脱发现象,而最近尤其严重。她一直以为还是受生产的影响,其实她的孩子已经3岁多了,真正影响她的是近期经常性的熬夜。
赵文说,人的头皮在正常状态的时候至少有80%的毛囊是处于生长期的,有10%以上的毛发是处于休止期的。处在休止期的头发,就是即将要脱落的头发。熬夜、睡眠少都会使精神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尤其是长时间玩游戏,会导致情绪比较焦虑,这些精神紧张、焦虑、疲劳,都会导致休止期脱发。而面对脱发,人们又会陷入焦虑,这样的恶性循环会加重脱发的病情。同时,睡眠不足、质量差会使人的心理压力增大,身体的各种平衡调节受到干扰,激素水平也有可能出现异常,也会导致脱发。因此,在治疗的同时,赵文总是叮嘱患者需要改善生活习惯,提高睡眠时长和质量,这样有助于改善脱发状况。
■建议
总睡眠时间每天至少保证7小时
作为一名医生和知名健康博主,大连市中心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惠慧很早就发现了宅家期间人们睡眠方面的变化和存在的问题,为此他在抖音平台中专门进行过一场直播讲座,建议市民为避免睡眠不足更应早睡。
采访中有市民告诉记者,确实已经切身感受到熬夜给身体带来的影响。市民于女士称自己32岁,宅家期间因为可以自由支配时间,所以多次看剧到下半夜,“结果第二天后背会有酸痛感,心脏会觉得很沉重。”如此几次后,于女士已经不敢熬夜晚睡了。
惠大夫告诉记者,诸多研究证明,熬夜、缺乏睡眠会增加多系统疾病的风险,比如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等。
针对熬夜对健康带来的不利影响,惠大夫表示可以通过午休来补觉,但是不宜过长;总睡眠时间保证至少7小时;熬夜时不要喝兴奋类饮料,如咖啡和浓茶等;增加富含B族维生素的食物,如动物肝脏、瘦肉等,多食用新鲜的蔬菜和水果来补充维生素C;夜间饿了不用硬抗,可加食一把坚果,不建议食用高油、高盐食品。
半岛晨报、39度视频首席记者于雅坤
实习生赵安琪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浑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