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8/16 上午9:31:36 星期一

关于打造科技创新平台创新生态系统的提案(第42号)答复

稿源: 浑南区政府网 2021-04-21

黄宝启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打造科技创新平台创新生态系统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浑南区(沈阳高新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一)浑南区(沈阳高新区)基本情况和区域平台建设实际情况

浑南区(沈阳高新区)是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始终坚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发展定位,不断强化“高、新”发展内核,走出了一条“科技兴街、产业立区、产城融合”的发展之路。特别是近年来,进一步树立新发展理念,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产业特色更加鲜明,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加速打造区域科技创新策源地、新旧动能转换发动机、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区。

域内名校、名所、国家级平台不断积蓄,拥有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金属所、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东北大学、沈阳理工大学、沈阳建筑大学等一批国家重点高校和院所。集聚各类研发机构272家,其中,重点实验室76家、研究(创新)中心99家、新型研发机构29家、企业技术中心68家,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沈阳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创新研究院、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以及中国科学院大学机器人学院等一批国字号重大创新平台在此布局,苏州医工所沈阳健康工程技术研究院、华为鲲鹏5G实验室等一批重大新型研发机构相继落户,在深海探测机器人、纳米金属、先进炭材料、非晶材料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科研成果。目前,我们正在省市的支持指导下,全力谋划沈阳浑南科技城建设,将重点建设材料科学、智能制造、生命健康三大创新中心,以及工业智脑与边缘计算、眼科学与视觉科学等一批大科学装置,支撑沈阳打造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二)政府作为制度创新的主体,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中的功能和作用逐渐增强,正在成为区域科技创新策源地。

优化营商环境。浑南区(沈阳高新区)不断加大企业创新主体培育力度,率先出台高成长企业培育政策,实施高成长企业培育计划和年度发布机制,打造瞪羚实验室等高成长企业培育平台,全面助推高科技企业快速成长、高质量发展。拥有高新技术企业786家,是“十三五”初期的5.8倍;拥有科技型中小企业1152家,是2017年首年启动以来的4.8倍;瞪羚及种子独角兽、潜在独角兽企业23家,其中,潜在和种子独角兽企业占全省的40%;获批备案雏鹰企业349家,占全省的19%;拥有上市企业8家,占全省的11%,上市后备企业库在库企业100家,3家企业向证监局申请辅导备案,力争年内实现上市。2020年,全区火炬入统企业研发投入超过31亿元,同比增长28%,占全区GDP的比重达到5.68%。高科技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全力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区。浑南区(沈阳高新区)一直把高科技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发展方向,大力发展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高端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数字经济产业,先后获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基地、国家集成电路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以及软件、生物医药等国家级创新产业集群,打造了机器人、IC装备、数字医疗设备、民用航空等十二个专业化产业园区,初步构建了工业互联网、先进材料、眼健康、电子商务等十条产业链。华为辽宁总部、正威国际稀谷、恒大新能源汽车、东软医疗健康产业基地、机器人未来城、启迪中韩科技园、万科中日产业园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落地建设,将进一步壮大主导产业规模。以“放管服”改革为抓手,以打造诚信政府为着力点,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助力企业健康发展,全区营商环境建设工作迈上新台阶。企业创新主体持续壮大,已经成为高成长企业集聚区。

(三)打造科技创新平台创新生态系统,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

创新创业生态不断完善。创新生态系统主要是以科技创新平台为载体,依托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以及中介机构等行为主体,充分运用人才、资金、信息等资源优势,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的创新示范基地。浑南区(沈阳高新区)作为国家首批双创示范基地,不断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的全链条科技企业孵化体系,创新创业生态不断优化。拥有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众创空间等双创载体65家,其中国家级21家,占全市的43%;建设院士工作站4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4个,引育沈阳市高层次人才700余名,集聚海外人才近300名。沈阳国际软件园入驻各类创新企业1300余家,培育出一批高成长企业和细分领域冠军企业;中科创孵中青年科学家创新创业基地已成为科学家硬科技创业服务的重要平台,引进孵化了恩柽研究院等一批高科技企业;沈阳工业设计服务中心助推中小企业创新创业的典型经验入选全国百佳案例。

加强专业化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加强高层次创新人才引进和集聚力度。积极从国内外高校院所、企业引进我区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充实科技服务业人才队伍,提升整体服务水平。加强科技服务业人才培养力度。通过与高校院所、行业协会、专业机构合作,举办各类培训班、研讨会等,提高科技服务业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加强职业技能人才培训力度。支持沈阳中德新松教育科技集团、中嘉博众集团等公司针对高端应用人才,开展职业教育和应用型教育,解决企业高级技师、工程师等技术人才缺口问题,打造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队伍。充分运用人才、资金、信息等资源优势,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的创新示范基地。

(四)创新环境持续提升,全力打造发展环境最优区,科技创新平台创新生态系统逐步优化

1.全力打造政策链,完善浑南区平台顶层设计。浑南区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营商环境建设,先后推出了“先批后审、以管代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降低实体经济成本22条”、“关爱企业家15条措施”、“打造良好法治化营商环境实施方案”等重大“放管服”改革举措。开创了集咨询、审批、服务于一体的“浑南会客厅”全新政务服务审批模式,完成了全区“一枚印章管审批”创新改革,实现了项目审批“0030”高效率,进一步提高了政务服务水平,在近期公布的沈阳市营商环境排名中名列前茅。我们在拥有国家高新区、自创区、自贸区、双创示范基地等多个国家级政策支撑的同时,推出了浑南区(沈阳高新区)产业政策20条,以及支持相关细分产业发展、支持企业上市、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等相关政策,在东北地区率先构建“1+N”政策体系,在鼓励科技企业到高新区发展、支持创新型企业发展壮大、支持参与构建创新创业生态、支持参与打造对外开放高地、支持人才和人才服务机构发展等方面,为企业成长提供全周期和全方位的政策支持。

2.完善资金链激活平台创新动力,在推动科技金融机制创新和健全金融服务体系工作中,全面提升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深化科技金融融合。一是完善创业投资体系,设立风险资金池。二是搭建金融服务平台,发挥金融服务平台优势。搭建“浑南区金融服务平台”,为有融资需求的企业提供个性化、一站式金融服务方案。三是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加大企业上市培训力度。通过路演宣传新三板和省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优势,加大企业上市培训力度。沈阳芯源微电子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成功首发上市,是辽宁省科创板“第一股”。四是鼓励区内产业园区建立市场化的金融平台,沈阳国际软件园牵头组建沈阳盛京基金小镇,搭建基金行业平台,实现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扶持入驻基金机构良性发展。集聚科技服务资源。按照“4+4+5+N”科技服务业体系布局,重点围绕产业链、创新链搭建服务链,通过引进、培育、鼓励自建等方式,集聚研发设计、技术转移、检验检测、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科技金融、科技联盟等各领域优质科技服务资源,初步形成覆盖科技创新创业全链条的科技服务体系。引进中关村中国技术交易沈阳服务中心等一批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重要平台;培育中科创新产业孵化园孵化器等一批专业化创业孵化平台;鼓励驻区高校院所、骨干企业建设专业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一批创新平台。培育科技服务新模式、新业态。围绕产业升级和区块链、工业互联网等未来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一是培育应用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信息技术的科技服务机构,由提供单一服务发展为提供集成化、一站式、全生命周期的科技服务,为企业提供高端化、集成化解决方案。二是面向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需求,搭建基于海量数据采集、汇聚、分析服务体系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提供工业大数据管理、创新技术服务、监测分析服务、数字化工艺、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等信息化服务。新松发布首个从软件系统、工业控制芯片到配套硬件的全体系自主可控的工业软件&控制平台,将运动控制、PLC、可视化、机床加工技术、机器人技术、机器视觉、安全技术、状态监测和测量技术集成于一体,提供“端-边-云协同”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

3.锻造创新链整合平台创新资源。布局重大创新平台。围绕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与健康医疗、体育休闲主导产业,持续加快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步伐,推动其在技术研发、成果转化、高水平人才培养引进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突破重大产业领域关键技术瓶颈,形成对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溢出效应。中国科学院大学机器人和智能制造学院、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等一批国字号创新平台建设有序推进;中国医科大学沈阳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等一批产业育成平台落户我区;沈阳中科先进技术研究院、沈阳眼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在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方面已发挥积极作用。培育科技服务业龙头企业。重点扶持一批服务范围广、带动能力强、专业水平高的科技服务业龙头企业,从财政资金、宣传推广等方面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推进龙头企业的功能升级和服务升级,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利用自身的品牌优势、信誉优势和管理优势,将服务链条向深度和广度延伸,为区域科技创新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沈阳国际软件园围绕人才、资本、市场等企业发展核心要素进行全方位的资源整合、链接,通过搭建起新兴产业发展服务平台,形成产业创新发展服务体系,构建较为完整的产业生态环境,形成明显的产业集群及辐射效应。鼓励大企业平台化发展。鼓励大企业通过组建新型研发机构、搭建专业化众创空间、研发众包平台、营销服务平台、人工智能及大数据服务平台、开放新技术应用场景、设立战略投资基金等方式孵化及带动周边科技型企业发展,由产品和服务的生产者、交付者转变成为行业资源的整合者、链接者。

4.整合信息链、提高平台创新效率方面。浑南区(沈阳高新区)助推产业转型升级。一是培育科技型企业。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阶梯式培育体系,支持科技服务机构为科技企业提供政策解读、项目申报、研发费用归集、标准咨询、专业化辅导等科技管理服务,优化科技型企业科技管理体系和技术创新体系,推动科技型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不断壮大创新主体队伍,加大对创新主体、孵化载体和培育机构扶持和奖励力度。加快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构建由新型研发机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技术转移服务机构、技术经纪人、成果转化平台等多维度形成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培育了沈阳细胞治疗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沈阳市新松虚拟现实产业技术研究院等一批具有多元化投资、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模式的新型研发机构,支持东北大学、中国医科大学、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沈阳分院等一批成果转化基地建设,支持沈阳浑南科技城发展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技术转移中心等一批专业化、市场化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培养一支技术经纪人、技术经理人、科技评估师等技术转移人才队伍。升级版东北科技大市场,整合省、市、区三级政府优势资源向东北科技大市场集聚。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为提高成果转化效率提供保证。一是大力扶持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发展,积极引进和培育代理、评估、转移等各类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促进知识产权中介机构企业化、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二是鼓励和支持创新主体加强关键前沿技术知识产权创造,加大高价值知识产权培育力度,形成一批战略性高价值专利组合。三是完善沈阳高新区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等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服务功能。四是积极运用“互联网+”技术促进知识产权服务升级,搭建知识产权云平台,沈阳高新区知识服务科技云平台(生物医药)已投入使用,提高企业运用科技情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利用好已有的四馆一场的优质区域配套资源,联系连接信息体系互通、开放,包括数字科技图书馆、科技资源信息平台等。运用好省图书馆、省科技馆、省档案馆,浑南区图书馆、档案馆等场馆设施,做好宣传协调对接工作,扩大社会影响力和实际利用率,产生良好的科技信息传播效果,提高成果转化效率。

5.健全产业链加速平台产业孵化方面。打造双创升级版。扎实推进双创载体建设。一是加快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全链条科技企业孵化育成体系,鼓励具有一定科研基础的高校院所、骨干企业建立专业化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推动大企业孵化平台建设,聚合创新创业资源,打造创新创业生态圈,推动创新创业迈向中高端。二是扎实开展双创活动,创业生态持续向优。开展科技资源支撑型载体建设。积极开展国家级“科技资源支撑型”园区特色载体建设,推动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升级,鼓励双创载体与高校院所联合搭建各类服务平台,为孵化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推进京沈合作迈上新台阶。深化京沈合作机制,进一步促进京沈对口合作向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推动,持续推动沈阳与京津冀地区优势互补、融合发展。一是依托北京、沈阳两地在科技、金融等领域的基础和优势,围绕重点项目和市场开展有效对接,推进两地实现资源共享、产业共进、合作共赢。二是搭建京沈对口合作平台,研究合作新机制,探索发展“飞地经济”,促进北京产业要素和创新资源向我区流动转移,促成了一大批合作项目落地。北京创客专业孵化器、浑南双创街等一批创新载体陆续投入使用;与中关村丰台园、朝阳园战略合作全面展开。优化科技服务业生态环境。一是落实国家、省、市各项政策措施。对国家、省、市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式的宣传解读,让政策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组织开展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培训会、高新技术企业及研发费加计扣除政策解析与实务培训、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大企业平台化备案培训会、“科技资源支撑型”特色载体建设工作推进会等政策解读、申报指导、科技成果对接等活动。

一、下步工作方向

从省内看,习近平总书记在东北考察调研时强调,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国家的一项重大战略。党中央、国务院陆续发布《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关于支持东北地区深化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重要文件,对东北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文明建设等各方面进行全面部署,推动新一轮东北振兴进入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新时期,逐步形成对国家重大战略的坚强支撑。《中共辽宁省委关于制定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辽宁振兴发展仍处于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通过五年努力,新时代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取得新突破,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形成营商环境好、创新能力强、区域格局优、生态环境美、开放活力足、幸福指数高的振兴发展新局面。沈大自创区是全省振兴发展的核心阵地,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在科技创新、新兴产业、创新生态、开放协同等领域引领带动全省高质量发展,在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中贡献辽宁力量。

针对您所提出的建议,我们将在以下几方面予以加强。

(一)打造政策链,完善区内平台顶层设计。加强我区科技创新政策的理论研究,制定科技创新的浑南区的顶层设计,专项出台适合区域内科技创新政策,并强化政策链各环节的相互配套,要完善政府对创新政策的监督机制和执行机制。

(二)针对科技金融发展的新趋势、新机遇和新问题,加强科技金融创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加快推进科技金融创新,推动科技金融机制创新,健全金融服务体系,整合平台创新资源,提高平台创新效率。浑南区充分发挥高新区规划定位,持续对域内场馆设施功能作用加强宣传,扩大开放。

(三)创新生态系统,以创新生态系统科技创新平台为载体,依托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以及中介机构等为主体,充分运用人才、资金、信息等资源优势,推动科技创新,加快扶持创新示范基地建设。

(四)建设好科技创新平台的产业孵化系统。一是服务体系的建设,科技企业入驻服务是通过入驻种类和入住条件的筛选,对符合入住的企业提供入驻信息服务以及入驻程序服务。

浑南区(沈阳高新区)是充满创新活力的区域,是充满奋斗激情的区域,我们将继续坚守“发展高科技,实施产业化”的初心,以富集的创新资源为基础、以优良的创新环境为保障、以完善的创新政策为支撑,全力打造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感谢您对沈阳高新区科技创新发展工作的重视和关心。

承办处室:高新区科发办

办理人员:包鑫

联系方式:23742300

沈阳高新区科技发展办公室

2021年4月20日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浑南区!

主办:浑南区人民政府 承办:浑南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浑南区委宣传部 浑南区联系电话
技术支持单位:沈阳市大数据管理中心(沈阳市信息中心、沈阳市信用中心)
政府网站标识码:2101120003 公安备案号:21011202000218 辽ICP备08100350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浑南区人民政府办公室浑南区委宣传部 地址:沈阳市浑南区世纪路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