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王义鑫委员:
首先,感谢您对沈阳浑南科技城的宝贵建议,您提出的《关于推进浑南科技城高质量发展 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议》提案已收悉,现就提案综合研究讨论并回复如下:
一、以“平急两用”项目为抓手减轻资金压力
2023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大力推动“平急两用”项目,平时用作旅游、康养等功能,遇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时可立即转换为应急场所的设施。2023年10月出台的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辽宁省巩固增势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若干政策举措》提出,加强“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近期,国家加强地方债务高风险省份的政府投资项目管理,要求严控交通、社会事业、市政、产业园区、新型基础设施和楼堂馆所等领域新建项目。粮食、能源、产业、生态、交通物流、社会事业以及城建等8个领域29个专项项目,以及平急两用、城中村项目则是近期国家支持方向。通过“平急两用”项目可以增加配套服务,提高科技城的吸引力,也可以减轻科技城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压力。
针对以上建议,沈阳浑南科技城将采取如下工作措施:
一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收尾工作。按照“6月底正式开园”的目标,争分夺秒推进五大基础设施收尾工作。6月底前,市政交通、生态绿化、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基本建成、具备开园条件,12月底前全部完工。
二是研究部署“平急两用”项目建设工作。认真组织学习“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有关政策,明确政策支持方向、支持范围和设施相关概念,做好相关基础工作。围绕科技城下一步基础设施建设重点任务,将“平急两用”型设施建设作为系统工程组织推进,将“平急两用”理念融入城市整体规划,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成本与收益的关系、“平”时与“急”时的关系,力争在科技城旅游、康养等重点项目上打造出示范场景。
二、以“央地合作”为契机完善科技创新基础设施。
深化央地合作,加大力度建设高水平的技术创新平台、科技园区和孵化器,提供完善的科研设施和公共服务,吸引各类创新主体在浑南科技城集聚。学习上海在深化央地合作,推动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的先进经验。例如,上海光源项目通过央地合作,建成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光源装置,不但为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更吸引了来自全球的科研人员和产业界人士前来开展研究和工作,在推动了上海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同时提升了城市的国际影响力。除了上海光源项目,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如上海张江科学城、上海细胞产业园等科技创新园区的建设以及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和上海药物研究所等研究机构的建设都是“央地合作”的典型代表。这些案例表明,通过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完全可以推动科技创新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发展,促进经济和社会进步。
针对以上建议,沈阳浑南科技城拟采取如下工作措施:
一是开展央企敲门招商行动。区级领导牵头带队,围绕优势主导产业,紧盯城市片区开发、数字经济、智能制造、文化服务等国企优势领域,逐一与国务院国资委隶属的98家央企、驻沈的77家央企进行对接沟通,制定针对性招商计划,争取大型央企在域内设立区域总部、投资重大项目,努力在央地合作方面实现新突破。同时,加快国家管网集团东北区域总部等4个项目建设,力争中航工业民用航空先进制造基地等38个项目尽快落地。
二是深入开展央地合作共建。持续深化与中国中铁合作共建模式,确保科技城核心启动区6月底前开园运营。全力推动华润万象生活与高发投合作组建“城市空间运营服务合伙人”,为科技城提供高质量的物业管理、活动策划、商业运营等服务工作。加快推动与中建集团、中节能集团、中广核集团、中国商飞集团等大型央企合作对接,拓展合作共建空间。
三、借“外力”丰富产学研场景
依托科技城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整合高校、研究机构、企业等资源,促进各方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平台可以提供技术转移、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服务,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解决方案。科技城可以建立信息交流平台,发布产学研合作需求、技术成果等信息,帮助各方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和资源。同时,可以举办产学研合作交流活动,促进各方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可以借鉴中关村科技园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紧密合作,建立了一系列产学研合作平台的做法。中关村开放实验室、中关村国际技术交易市场等平台,为企业提供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等一系列服务。再例如,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与深圳大学等高校合作,建设了多个产学研合作平台,包括深圳虚拟大学园、深圳软件园等。这些平台为企业提供技术转移、人才培养等服务,推动了园区内产业的发展。
针对以上建议,沈阳浑南科技城拟采取如下措施:
一是在国家实验室方面,确保辽宁材料实验室一期高质量运行、二期制备加工中心交付使用,加快辽河实验室新址入驻、9项科研项目顺利实施,推动二者成为材料国家实验室和智能制造国家实验室辽宁基地,同时引导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转建全国重点实验室,形成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全国重点实验室为支撑的实验室体系。
二是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方面,重点是实现超大型深部工程灾害物理模拟设施竣工交付,确保沈阳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算力突破500P,完成未来工业互联网试验网预研验证,做好高能射线多束源材料多维成像分析装置方案编制,为颠覆性技术、“卡脖子”技术攻关提供关键支撑平台。
三是在产业创新平台方面,重点是引导沈阳创新设计研究院争创国家工业设计研究院,推动东北大学创新港、国科大机器人学院等校地院地重大合作项目建设,支持更多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建设技术创新中心和工程中心,确保各类研发创新平台达到400家以上。
四、打好高端人才引进“感情牌”
在吸引人才方面,打好“感情牌”是高端人才引进的一个有益尝试。学习上海张江高新科技园区在引进人才中打出的“家文化”“感情牌”,提升人才对园区的归属感。具体来说,园区建设了线上“家园”和线下“家园”,为人才提供了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线上“家园”包括一个网站和多个社交媒体平台,用于发布园区动态、政策信息、活动预告等,同时也为人才提供了一个分享交流的空间。线下“家园”则包括咖啡厅、图书馆、健身房等一系列设施,为人才提供了一个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此外,园区还定期举办各种形式的“家文化”活动,如文艺演出、体育比赛、亲子活动等,以增进人才之间的友谊和感情。这些活动不仅有助于提升人才的归属感,也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通过这种“家文化”建设,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成功地吸引了大量的人才,推动了园区的快速发展。此外,建议制定更具竞争力的人才政策,吸引和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包括晋升机制、奖励机制等,激发人才的创造力和工作热情,赋予企业人才自主认定权,增加企业人才定向需求准确度。
针对以上建议,沈阳浑南科技城拟采取如下工作措施:
一是要扩大院士朋友圈,以29名在沈院士为核心,联动69名在辽院士,全面开放科技城院士工作站近2万平空间,无偿支持院士团队入驻开展基础研究、开发研究和应用研究,力争年内引入院士团队10个以上。
二是要壮大应用人才库,重点围绕科技城“5+1”主导产业,依托新松机器人、芯源微、中科仪等科技领军企业,引进一批卓越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挖掘储备“带土移植”人才团队30个以上。
三是要汇聚青年工作者,重点是进一步丰富科技服务街区业态,招引一批符合“国际化、科技范、潮形象”的商业和文化配套类项目,积极推进3条青年友好型街区建设。全力推动人才住房建设,年底前建成和储备人才公寓数突破5000套,为青年科技工作者提供更为完善、舒适的生活和工作保障。持续推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完善人才评价机制、扩大用人招聘自主权、优化收入分配制度,年底前确保拥有人才自主认定权限的企业达到70家。
四是开展优化人才服务行动。依托人才家园服务厅,开展好高层次人才“一对一”管家式服务,建立人才诉求“一窗受理”、人才服务“一站供给”、人才发展“一帮到底”的服务闭环。探索建立线上“家园”,拓展升级人才服务,提升子女就学、医疗保健等22项人才服务质量,积极营造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的人才发展格局。
五、抢抓向北开放机遇 打造中俄合作新样板
近年来,中俄发展迎来了新机遇。科技城应该围绕“平台+通道+产业”的开放发展思路,抢抓向北开放重大历史机遇。比如建立中俄科技创新合作基地,吸引两国科研机构和企业入驻。基地可以提供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升级。同时依托沈阳综保区桃仙园区、沈阳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等发展优势,建设中俄经贸合作新样板。这里可以借助辽宁成立“墨子工坊” 探索服务“走出去”企业新模式,通过市场化运行、项目化管理,共建实体化运作海外职业教育产业学院——“墨子工坊”。借助行业协会、民主党派致公党等影响力大的组织举办学术会议、研讨会等形式,加强交流与合作。
针对以上建议,沈阳浑南科技城拟采取如下措施:
一是深化中俄科技合作。我们积极对接国家区域发展重大战略,充分发挥对俄合作优势,坚持走以“对俄合作”为主线的开放办园之路。合作共建沈阳理工大学科创城,以“与俄罗斯合作”为主要抓手,全面加强对俄语系国家的交流合作,推动构建区域科技创新发展及现代化产业体系。按照规划,科技城与沈阳理工大学将在打造辽宁省俄罗斯院士专家工作站、沈阳中俄联合实验中心、沈阳中俄技术转移中心、沈阳中俄国际科技交流中心、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系列合作。
二是加大对俄招商力度。实施新东拓科技招商、核心板块招商、产业链招商、资源盘活招商、经济贡献招商等行动,抢抓向北开放重大历史机遇,依托沈阳理工大学科创城、沈阳综保区桃仙园区及“一谷七园”产业园区,全力吸引俄罗斯科研机构和企业落户。与中国驻俄商会、行业协会保持沟通对接,借助各类学术会议、研讨会等交流活动,强化对俄宣传推介,打开对外开放合作格局,争取更多外资项目落地。
六、持续增强金融支撑
政府可以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各类金融机构如风险投资机构、私募股权基金、证券公司等入驻浑南科技城。这些机构可以为科技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帮助企业快速成长。也可尝试建立科技银行,政府可以引导和支持建立专门的科技银行,为科技企业提供专业化的金融服务。科技银行可以针对科技企业的特点和需求,提供定制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如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股权质押贷款等。浑南科技城可以与各大金融机构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动科技企业的融资和发展。例如,可以与银行合作推出科技企业的专属贷款产品,与风险投资机构合作设立创业投资基金等,使“化债与发展”并重。
针对以上建议,沈阳浑南科技城拟采取如下工作措施:
一是全力拓展融资路径。市区共同组建金融专班,建立“3+4+2”资金筹措方案。“3”:争取省市区三级财力支持;“4”:地方债、城市更新融资、项目融资、资本金融资四个融资方向;“2”:建设战略投资和产业创投基金两个方向,全年计划筹措资金104.99亿元。
二是积极吸引社会资本。进一步吸引各类社会资本的投入,办好2024全球PE沈阳论坛,招引更多资本机构投资或落地浑南科技城。搭建金融、科技、产业、人才“四位一体”融合发展平台,促进资本与企业、重大创新平台、高校、科研院所紧密对接。认真学习借鉴合肥高新创新产业园、苏州产业园区等地经验,加快研究推进REITs发行工作,全力支持沈阳国际软件园REITs产品发行,力争成为东北首单。
三是启动沈阳“金融岛”建设。鼓励“金融岛”内银行、保险机构二级以下分支机构提升能级,支持天风证券等区域总部做优做精。着力吸引一批金融科技领域头部公司设立子公司、研发中心。鼓励金融机构推广科技信贷、绿色信贷创新产品,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策划推出“科技创新和基础研究专项贷款”“辽绿贷”“上市贷”“瞪羚贷”等系列金融创新产品。依托沈阳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吸引更多银行、证券、基金等金融机构汇聚,推进挂牌企业股权交易、并购重组、控制权整合,畅通“融资、投资、退出”资金链循环,持续提升“金融岛”综合融资服务功能。依托沈阳市首贷服务中心,通过央行再贷款、再贴现政策、助保贷、信保基金、创业担保贷款贴息等方式,支持给予“零信贷”企业首贷资金,引导金融机构开发符合区内企业发展的金融产品,解决科技型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联合人民银行,争取在创新天地布局沈阳市绿色贷款中心,采用“线上+线下”“政府+银行”的模式,打造一站式绿色金融服务创新中心。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浑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