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推进、落实“千万工程”经验,以农村人居环境提升为切入口,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浑南区制定了《浑南区“十百工程”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现将方案主要内容进行解读。
总体目标
以全面实现“扫干净、码整齐、保通畅、清沟渠”为目标,围绕“洁、序、美”,重点打造12个示范村,有序推进100个村人居环境提升,实现美丽庭院全覆盖,形成点出彩、线美丽、面洁净的和美乡村新格局。
重点任务
(一)打造12个典型示范村
工作目标:“美”。选择老塘峪、王士兰、孙家寨、佟家峪、常王寨、魏家沟、富家屯、渔樵、葫芦、中和、古砬子、闫家等12个村作为示范样板村,建成“水清、路平、灯明、村美”的美丽乡村。
整治标准:
1.庭院。庭院内物品摆放规范有序、干净整洁、协调优美,院内净、居室净、厨房净、厕所净。庭院外环境整洁,无乱堆乱放,无私自开荒种地,农房外观美观。
2.村屯。村庄整洁,街路沿线无垃圾堆、无粪堆、无柴草堆,无污水乱倒、乱堆乱放。村内绿化适地适树,绿化总体效果美观,村容村貌靓丽。
3.田园。村庄和周边关联的农田种养区域内无积存垃圾,无脏乱棚架,无乱建设施,无乱架杆线,无秸秆焚烧,让连片农田成为可耕、可赏、可玩的田园风景。
(二)打造100个整治提升村
工作目标:除12个典型示范村外的,其他100个村实施整治提升,将全域划分为3条样板线,即乡村振兴示范带样板线“洁”、棋盘山景区周边提升样板线“洁”、近郊地区重难点攻克样板线“序”,因地制宜分类有序推进,村庄基本实现洁化、绿化、美化,村容村貌靓丽。
整治标准:
1.乡村振兴示范带样板线(东南山区)村屯
(1)村旁。清除村屯内积存的生活垃圾,突出清理村屯内的死角盲区,全面清除垃圾桶(池、箱)等生活垃圾收集点及周边积存生活垃圾。村屯内畜禽养殖农户确保圈舍干净整洁、无害、无异味、无蚊虫,院外无畜禽圈舍。
(2)宅旁。院外严禁开荒种地,道路两侧绿化整齐美观,闲置空地栽种花草或树木。无残垣断壁,无乱堆乱放,无随意张贴、涂写。院内物品摆放整洁有序,无私搭乱建,杂物码放整齐。
(3)路旁。路面硬化平整,无破损,路面干净,无泥土、无污水、无“三堆”。主路两侧有绿化,树下干净整洁,照明及景观设施完好,灯杆无乱贴乱画、无乱搭乱扯。
(4)水旁。村庄外河道、水系两岸无积存垃圾,水面无漂浮物,农田沟渠内无黑臭水体。村内池塘、沟渠及两侧无积存垃圾,水面无漂浮物,无黑臭水体。
(5)公共空间。无私搭乱建、无乱堆乱放。绿化养护管理良好、井然有序。健身器材等配套设施建设、安装、摆放有序。
2.棋盘山景区周边提升样板线
(1)庭院。整洁有序,庭院内外物品堆放整齐、环境干净整洁、无垃圾杂物积存。
(2)公路沿线。生活垃圾、建筑垃圾、枯死树木、枯枝残叶清理及时,边沟无杂物,两侧整洁美观。
(3)建筑设施。公路两旁无违法违规自建房,临时彩钢房、防尘(晒)网规范整齐,公路沿线无随意摆放、随意张贴,无非法广告、宣传标语等。
(4)农业生产垃圾。道路沿线田间地头、设施农业周边、规模禽畜等无农业生产和生活垃圾。
3.近郊地区重难点攻克样板线
(1)道路。路面无乱堆乱放,沿街商铺无占道经营,无乱搭、无乱建各类临时违章建筑物或障碍物。村庄主路两侧有绿化,保持绿化带连续性,缺株补植。路灯杆间隔有序,无乱搭乱扯。
(2)庭院。无残垣断壁,围墙无乱堆乱放,无随意张贴、涂写、小广告。院内物品摆放整洁有序,无私搭乱建,杂物码放整齐。农房立面无乱搭乱挂,屋顶无乱堆乱放。
(3)河道水系。村庄外河道、水系,无乱占乱采,无乱堆乱建。村内池塘、沟渠无乱堆乱建,沟渠无堵塞,周边绿化种植、设施配套、整齐有序。
(4)农集贸市场。物品码放规整,摊位(店面)干净、整齐,无占道经营行为。
(5)废品收购站等经营场所。履行“门前三包”责任制,经营主体周边环境整洁,物品摆放规范有序,对无照经营的废品收购点应依法予以取缔。
(三)构建“一街一特色、一村一品牌”产业发展体系
结合相关街道区位和资源情况,大力发展果蔬订单农业、农家乐、民宿、家庭农场、田园综合体等农商旅融合产业,打造一街一特色、一村一品牌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
1.加快乡村产业振兴步伐。
一是东南山区,包括李相、祝家、王滨街道,重点以现代休闲观光农业建设为重点,做好“土特产”文章,推进民宿、家庭共享农场、精品果蔬、特色农产品种植、高附加值农产品种植、田园综合体等产业发展。
二是棋盘山景区周边,包括高坎和满堂街道,以打造乡村与景区命运共同体为核心,盘活村屯闲置资源,推进农业生产区、农业观光区、农业景观区、餐饮住宿休闲区等项目建设,实现村屯与景区融合发展。
三是近郊地区,包括浑河站东、白塔、东湖、桃仙街道,参照城市精细化管理标准,做优近郊地区人居环境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统筹资源优势,推进近郊都市现代休闲农业,服务城市发展。
2.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
一是挖掘农耕文化和传统民俗资源,推进特色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
二是开发农业生态休闲功能,打造一批特色村屯、生态园区、主题公园等多功能田园综合体。
三是发展休闲观光游、农耕体验游、乡土文化游等新业态,打造一批民宿村、民俗村、家庭农场村、休闲康养村等特色村,构建特色乡村旅游带。